在城市大腦的“指揮”下,杭州高架道路出行時間節省近5分鐘;在主城區,大腦日均時間報警準確率達92%;大田種植、畜牧業養殖,農業機器人身影屢見不鮮……在15日舉辦的“人工智能+”產業論壇上,人工智能展現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豐富形態與多種應用。
作為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系列活動之一,論壇還吸引了來自政產學研界600余位嘉賓,圍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主題,共同感受數字活力,共襄智慧發展動力。
見證人工智能崛起
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686億元。《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區域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數》顯示,浙江省智能產業區域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數居全國第三,僅次于北京、廣東,基本覆蓋了從核心技術及產業、智能終端制造、行業智能化應用的完整產業鏈,形成了豐富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在人工智能小鎮,浙大-阿里前沿技術研究中心、浙江省智能診療設備制造業創新、百度(杭州)創新中心等17個平臺及3513個創新項目落戶。其中,阿里巴巴、新華三、吉利等企業,正在推動人工智能在指揮交通、智慧醫療、智慧金融、智能感知、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應用。截至2018年9月,杭州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居全球第12位。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陶國勝表示,浙江具備扎實的人工智能理論和技術研究基礎,集聚了一批人工智能重點骨干企業與落地應用和創新平臺。浙江將進一步強力支持人工智能產業快速發展,并不斷優化相關配套政策,不斷完善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
高校賦能人工智能
在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上,一家家極富創新基因的年輕公司,為大走廊的重要創新之鎮——紫金眾創小鎮發展注入了發展的活力。在入駐小鎮核心啟動區塊的企業中,80%以上為浙江大學師生和校友企業,其中信息科技類占57%。
“浙江大學是杭州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下一步,杭州市將繼續加強與名校的合作,發揮名校的人才優勢、項目優勢,和杭州、余杭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區委書記張振豐說。
據了解,浙江大學是國內最早開展人工智能研究和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高校之一。2019年,浙江大學新增人工智能本科專業,面向全國招生。《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9》顯示,浙江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利數量居全球第三。
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張宏建表示,面向未來,浙江大學將更注重發揮人工智能領域優質創新資源的溢出效應,不斷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農業、智慧醫療、智能金融、智能司法、智慧教育等領域開展人工智能的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
近年來,浙江大學產業積極在校地、校企、校友之間形成資本黏合和互惠交流,撬動了各類社會資本200多億元,在打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的創新鏈條和推動校內創新網絡與校友聯系網絡、社會服務網絡、國際創新網絡的連接互動方面發揮了更靈活高效的作用。
“浙大控股將進一步發揮產業優勢和學校學科、人才優勢,聯合校友企業、基金,結盟社會各界,共同打造良好創新生態。”浙大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鄭愛平說。
人工智能助推產業升級
目前,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深入應用,在醫療行業應用快速發展,在零售行業應用多點開花,在制造業領域的應用潛力逐步深入。與會的嘉賓分別就研究領域,展示了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
2017年至2021年期間,人工智能在農業中應用年復合增長率為22.68%。中國在自動駕駛農機、植保無人機、擠奶機器人等方面已經形成較好的產業化局面,一個黃瓜采摘機器人,僅需10秒就能完成定位、切割、收獲。
“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化農業,我們要從技術創新、產品研發、集成應用入手,把已有的人工智能的技術跟我們的特點進行融合起來創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說。
“我們想讓金融智能更有溫度。”螞蟻金融服務集團副總裁漆遠說。截至2015年,螞蟻金服的自助率為60%,智能客服有效地解決服務人員短缺的問題,同時保障和提升用戶體驗。目前,螞蟻金服的智能客服已經拓展到各大平臺,超過5000多家企業客戶均在使用相關技術。
此外,讓人工智能輔助監測運動健康狀況、實現醫療可視問答,也都成為了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攻關方向。
“人工智能具有‘領頭雁’效應。企業大數據智能的應用、跨媒體智能的應用、穿戴式的跨媒體感知技術等都將是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表示,“在人工智能產業化過程中,技術開發與商業模式研究同樣重要,這樣人工智能才能創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