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7日報道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日前發布報告,警告美國高校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研究人員,他們的實驗室可能成為中國間諜竊取情報的目標。美媒又炒作“中國竊取生物醫藥知識產權”。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這份報告是委托一個專家小組進行調查編寫的,主要是調查“外國對美國科研誠信的影響”。該小組日前提交的所謂調查報告稱,“一些外國政府已經啟動了系統性計劃,過度地影響美國和利用美國的研究,包括接受國家衛生研究院資助的研究。針對這些現象,接受NIH尖端研究資金資助的研究和大學需要加強安全程序,并采取預防措施”。
(NIH的調查報告:外國對美國科研誠信的影響)(NIH的調查報告:外國對美國科研誠信的影響)
這個專家小組的報告開頭大段指責中國稱,中國建立國家資助項目來招募和引進有技能的科學家是違規行為,該項計劃被稱為“千人計劃”。
(報告指責中國人才引進計劃) (報告指責中國人才引進計劃)
《紐約時報》稱,NIH總監柯林斯(Francis S。 Collins)和聯邦調查局(FBI)局長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a 。 Wray)認為這些數據竊賊是“非傳統信息收集者”,這些收集者與北京方面共享知識產權,在中國經營“影子實驗室”,甚至從理應保密的撥款申請中竊取生物醫學機密,而所有這些都是使用美國納稅人資助的研究系統。柯林斯和克里斯托弗同時表示,在某些情況下,中國的研究生和訪客從美國實驗室“竊取知識產權”,并將其交給中國科學家或中國政府機構。
《紐約時報》同時稱,目前特朗普已經開始尋求廣泛打擊中國“竊取行為”,例如:限制某些高科技領域的中國學生簽證。美國聯邦調查局和大學合作,為了讓大學研究機構意識到風險,甚至還分發了一份“學術間諜諜報技術”指南。
對此,中國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強表示,僅憑報告中尚未查清的個案就給整個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群體貼上標簽,甚至給中國扣上“間諜”的帽子,這是不負責任的。美媒炒作此事有大環境因素,美國總統特朗普及FBI局長都曾公開發表有關中國留美學者和華裔科學家在美進行間諜活動、竊取機密等不負責任的言論。正常的學術交流被扣上“信息搜集”的帽子,一方面顯示美國對中國科技發展的警惕和戒心,另一方面也是服務于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冷戰”,即在高科技領域與中國進行競爭的政策走向。可以說美國炒作所謂的中國竊取美國生物醫學知識產權,與此前打壓華為、中興都是一脈相承的。
(中國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強接受采訪)
信強還表示,NIH的報告結果是否嚴謹、客觀,又有多大公信力,都有待商榷。中國引進的頂尖學者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或專利十分正常,這也是其研究成果實用化的重要標志。若美方認為部分學者接受了政府資助,因此其學術成果的歸屬存在爭議,可以依法調查,但美國媒體僅憑報告中的只言片語就大肆炒作“中國間諜”,十分不負責任。
文章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