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正行駛在“快車道”上,并持續出現加速跡象。
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下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三大重點,包括持續加強知識產權執法,一視同仁保護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積極推進專利法、著作權法修改進程,推進商標法新一輪全面修改和專利法實施細則、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修訂,大幅提高違法成本。繼續提升知識產權審查質量和效率等。
從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到G20大阪峰會,從夏季達沃斯論壇到國務院常務會議,今年以來,中國高層頻繁提及以更大力度保護知識產權,強調嚴厲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營造尊重知識價值的營商環境。
知識產權保護的“兩條線”
高層為何頻頻強調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專家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當前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需求可謂史無前例。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楊國華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一直以來,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存在“兩條線”。其一是內生的需要。知識產權保護有利于國家發展,保護專利、商標、版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所必需的,也是改革開放后中國自身的需求和選擇。其二是外部壓力。自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開始對中國頻繁施壓,要求中國盡快填補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空白。
在內部力量和外部壓力的雙重推動下,過去幾十年來,中國逐步建立起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知識產權大國。但不可否認,一些長期積累的問題仍然存在。
如今,在內外兩條線上,中國都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楊國華指出,當前中國國內經濟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對創新的需要是前所未有的,特別是在如今全球化的發展浪潮下。而知識產權保護為創新創造提供最大的動力。
“外在壓力也是史無前例的”,楊國華說,這也就不難理解中國官方為何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頻頻著墨。
知識產權保護仍“在路上”
一份由德勤和中國美國商會聯合發布的《2019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大多數受訪者對中國在知識產權法律制定和執行方式上所做出的努力表示認可,尤其是在商標和品牌保護方面。
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2018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評價報告》稱,如果以2010年為基準100,2018年中國知識產權綜合發展水平較2017年增加39.1,達到257.4,提升明顯。在新加坡等全球40個國家中,中國知識產權發展水平位居世界中上游,總體水平快速提升,從2014年的第20位提升至2017年第8位。
17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了華為一項關于拍攝月亮的專利。這項引發熱議的新奇專利背后是越來越活躍的創新氛圍。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指出,去年,中國提出的發明專利申請達150多萬件,已連續8年名列世界第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8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第17位,較上年提升5位,首次躋身全球創新指數20強。
當然,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仍存在社會公眾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知識產權執法力度不足等問題。楊國華指出,真正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各地痛下決心,把帳算好,不能以國家的發展和長治久安為代價,換取一時的“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