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 平板電腦、智能穿戴設備······一項項電子產品已然讓我們的生活圈變成了科技圈。在我們享受科技帶給我們的方便與樂趣的同時,也會發現眾多的科技大佬被官司纏身:“ 蘋果被訴7項專利侵權”、“小米在印度被 愛立信起訴”、“ 微軟 手機侵權”。這不今天蘋果公司、 摩托羅拉又中招了!
案例一:上海小i機器人在與蘋果公司的siri專利爭奪案中敗訴
“因為專利寫得不夠好”,上海小i機器人在與蘋果公司的siri專利爭奪二審判決中被判敗訴。昨天,上海小i機器人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繼續捍衛專利權,要求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小i機器人“一種聊天機器人系統”有效性進行重新審查,并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申訴。
案例二:摩托羅拉侵富士數碼相機專利被判賠千萬美元
根據路透社報道,美國一陪審團裁定摩托羅拉未經許可使用了一項富士數碼相機專利,須向后者賠償1020萬美元。
富士曾于2012年起訴摩托羅拉侵犯其4項專利,并申請總計約4000萬美元賠償。在審判過程中摩托羅拉成功證明其中兩項關于面部識別和藍牙 數據傳輸技術未構成侵權,但由于無法澄清一項關于彩色照片轉黑白技術,陪審團最后裁定摩托羅拉向富士支付1020萬美元賠償。
蘋果公司、摩托羅拉、富士等都是高科技領域的領頭企業,能夠在國際競爭中迅速占領市場,獲得較高的企業知名度,靠的是創新與科技。而創新與科技衍生出來的發明、創造、技術、方法等都是企業無價的知識產權,是企業競爭取勝的法寶。保護好企業的知識產權就意味著在競爭中有了堅固的保護盾。
在小知看來,在保護知識產權的過程中做好專利預警必不可少。所謂的專利預警是指在對相關技術領域和產品的專利申請信息、授權信息、專利糾紛信息等重大專利信息進行采集、分析的基礎上,對可能發生的重大專利爭端和可能發生的危害及其程度等情況作出的警示預報。換言之,像蘋果公司這樣的企業在獲得一項新的專利后,要在相關領域做好功課,了解相關領域已經存在或者正在研發的技術,預測可能存在的風險,做到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專利預警機制能幫助企業了解自己可能遇到的知識產權壁壘以及潛在的發展空間,知己知彼,避免專利侵權、避免低水平重復立項研發,避免產業化過程中的侵權風險,從而選擇恰當的發展路線,規避對手的制約。
試想,如果蘋果公司、摩托羅拉、上海小i機器人能夠做好專利預警工作,類似的專利訴訟案會不會少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