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高鐵的成就來自于引進,是引進才使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有德國媒體報道“中國高鐵是依賴外國幫助并獲得全套技術的結果”。毋庸諱言,在我國高鐵發展過程中,引進技術和產品確實為我國鐵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可喜的變化。但不可忽視的是,中國高鐵在消化吸收再創新基礎上,早已進入自主研發創新的新階段。
這些創新成果通過專利布局得到如實體現。集慧智佳知識產權咨詢公司交通事業部總監王淑敏經過專利檢索發現,近年來,我國企業在高鐵相關領域的授權量呈現快速增長趨勢。高鐵技術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按技術體系可分為工務工程、牽引供電、運行控制與通信、高速列車、客運服務、綜合維修、安全防災和應急處理等。我國企業及研究機構在鐵路基建、高速列車、通信信號、安全監控等領域的專利布局尤為集中。
在鐵路基建方面,王淑敏介紹,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適應發展高鐵的需求,我國就提出建設可適用于隧道、橋梁和大型車站等地段的彈性支承塊式、長枕埋入式及板式無砟軌道,先后引進了德國和日本的無砟軌道,在此基礎上研制出了自己的CRTSⅠ型、CRTSⅡ型和CRTS Ⅲ板式無砟軌道系統。雖然我國曾引進并受益于國外無砟軌道技術,但發展至今我國已在無砟軌道結構、附件、鋪設等核心技術方面布局了大量專利,在配套機械或工具、水泥材料等外圍技術方面也有一定比例的專利布局。
在高速列車方面,中車集團科技管理部負責人介紹,我國高速動車組技術經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過程后,在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進入了全新的創新階段。2017年,我國新一代標準動車組“復興號”投入使用,持續運營時速達到350公里,并具備時速400公里以上的運營速度儲備,成為全球運行速度最快、更安全、更可靠的動車組列車。中車集團的各主機廠和研究所都擁有大量動車組相關專利,尤其在整車設計、主要零部件如轉向架、電氣設備等方面有重大技術突破。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提供包括基礎設施、移動裝備、運營管理等高速鐵路成套技術的國家之一。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建設推進,雅萬高鐵、莫喀高鐵項目順利開展,如何加大國際專利布局,助力我國高鐵“走出去”成為重要課題。中車集團科技管理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中車近年來不斷加快國際化經營步伐。中車下屬的主機廠和其他配套企業已經在國外市場積極地開展專利布局,從專利檢索的情況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是國內主要專利權人布局的重點。
文章來源:中國產權知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