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財富中文網發布了2019年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500家上榜的中國上市公司總營業收入達到45.5萬億人民幣,較去年增長14.8%,再創歷史新高。今年一共有42家公司新上榜、重新上榜,其中小米公司以1749億元排名第53,美團點評以652億元排名第140。
“從上述榜單不難發現,這些上榜公司都是些實力較為強大的企業,無論是品牌價值,還是科技創新實力,這其中,知識產權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有關專家表示,在當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支撐下,企業應努力掌握更多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提高知識產權的價值和國際競爭力,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注重海外布局 避免侵權困擾
在行業方面,由阿里巴巴、騰訊領銜的互聯網服務行業雖然收入總和僅占到所有500家公司的2%,但是該行業市值卻接近11萬億元,占中國500強總市值的23.7%。其中,阿里巴巴以3453億元的營業收入位列第24名,比去年提升了11個位次;騰訊以3127億元的營收排在第27名,提升了6個位次;百度(1023億元)排名第92位,下滑了1個位次。京東列第17位,比上年前進了一位。
作為小米公司的創始人,雷軍對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力求做到滴水不漏。無論是在專利、商標,還是品牌和域名方面,與其他互聯網巨頭相比,小米也絲毫不遜色。
在專利方面,眾所周知,近幾年小米在海外市場一路高歌,但由于在專利方面比較薄弱,吃了不少虧。為此,小米在全球范圍開始進行專利布局,其中大部分是海外專利。2018年3月,在上海舉行的MIX 2S新品發布會上,雷軍表示,目前小米擁有6000多件專利,其中53%布局在中國以外地區。
除此之外,小米也加強與國際科技巨頭進行知識產權方面的合作,包括諾基亞、微軟和谷歌等。以諾基亞為例,雙方的合作內容大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諾基亞對小米的專利許可授權和轉讓,以及兩家之間標準必要專利的交叉許可。二是兩家之間的技術合作,涵蓋數據中心間傳輸的光傳輸技術、基于諾基亞最新發布的FP4網絡處理器的IP路由技術,以及數據中心網絡解決方案。
在商標保護方面,截至發稿前,在中國商標網以申請人“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作為檢索項,共搜索到5634件商標。事實上,小米自成立以來注冊了1700多件相關商標,除了小米、紅米、藍米、黑米等,還包括MITU、我家、咱家、順為、小米錢包、小米影業、小米閃付等,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商標防御體系。
“商標保護不僅僅只是大公司才應該考慮的問題,為了使企業更好地發展,走得更遠,任何小公司從創立之初就應該擁有這樣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小米在這一點上顯然做得很到位。”業內人士指出。
“專利制度是國際市場上通行的規則,國內企業要想進國際市場就得遵守這個規則。如果失去專利的保護,企業出海必然受阻。”有關專家表示,正是依靠專利的保護,加上小米的不斷創新,7年的時間內,小米實現了千億營收的成績,而今年小米上榜財富500強,更是這種實力的體現。
研發前沿科技 提供優質服務
與小米一樣,美團也十分重視知識產權的開發與保護。去年出現在國內某視頻軟件上一段無人車配送喜茶的視頻賺足了眼球。據美團透露,該機器人正是美團點評在北京朝陽大悅城進行無人配送試點的機器人。預計今年內,美團點評可以實現片區規模化無人配送。
事實上,美團一直將技術創新做為發展的重要動力。早在兩年前,美團點評就已開始探索運用無人配送車進行配送。相比人工配送,無人配送的效率將進一步提高,但無人配送的技術門檻,卻非一般公司能夠企及。
比如在正確識別和定位電梯按鈕的技術方面,傳統的無人車系統一般會改造電梯轎廂和電控柜,添加可以和無人車溝通的外部設備。這種方法不僅需要付出額外的改造成本,改造時間較長,還容易降低電梯的安全性,使電梯有可能被惡意控制。
美團的技術人員通過圖像識別和深度定位相融合的專利技術實現了在不改變電梯構造和原有設置的情況下,選擇無人車要達到的樓層,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題。
除了大力研發無人配送技術,美團同樣在利用技術創新優化現有外賣配送員的效率。作為一家有影響力的外賣平臺,為了保證配送效率,美團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建立了智能配送系統,在配送員每天總工作時長確定的情況下,最大程度提高配送效率。
“該系統中最關鍵的外賣配送員排班方法專利,能夠提高運力滿足率,可以迅速確定配送區域營業時間內的班次數量、各班次的工作時段及配送員數量。”美團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
與此同時,美團也把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多項技術,運用到了餐飲、酒店旅游和出行業務上,并對技術創新成果進行了知識產權保護。另一方面,美團一直以開放的態度對待知識產權,堅持用科技創新服務商家與消費者,實現合作共贏。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企業正面臨世界性的競爭,知識產權的優劣已經成為了衡量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標。美團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穆榮均表示:“作為一個開放合作的平臺,美團在對待知識產權方面一直堅持開放合作的理念,愿意與合作者一起,用科技創新服務大眾,讓人們‘吃得更好,生活更好’。”